美食资讯

这些武宣人引以为豪的美食,你得吃过了几样?(四)

时间:08-13 分享:

位于柳江、红水河、黔江三江交汇处的金鸡镇,不仅有着水路上的交通便利,而且鱼资源也相对丰富。每年三个月的休渔期(3月 ~6月),有效的恢复和保护了黔江河渔业资源的生态。

 无论体内脂肪多,肉质滑嫩细腻的骨鱼,芝麻剑、鳜鱼,还是质地紧实的鳡鱼、翘嘴、白鳝等,拿来清蒸、生焖、炖汤,味道都是极其鲜美,口感多变。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杂鱼,香煎油炸,妥妥的四季风味下酒菜。

 “头上太阳晒,脚下水汽蒸”,长年打渔的彭有弟,黝黑的国字脸布满与年纪不相符的沧桑。打渔为生的人们,仿佛天生就有着对鱼各种不经意的讲究,长期生活的积累,他们也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新能力。

唐代张志和在《渔歌子》词中写下了“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”的名句,生动的描绘了鳜鱼的肥美。

一条斤把重的鳜鱼(本地叫桂鱼或桂婆鱼),彭有弟顺手拈来,刮去细鳞,从鱼背剖开剔去大骨,去肠去腮,鱼身剞十字花刀抹上盐。五花肉末、河虾剥壳剁茸、甜笋、水发香菇木耳切丁,盐生粉水拌匀做成馅料,塞入鱼腹,猪网油摊开拍上干淀粉,将鱼包起来,鸡蛋液和生粉拌成糊,将鱼挂层薄薄的蛋糊 ,六成热油炸定型捞起,油温升至八成热时复炸,呈金黄色捞出装盘,鱼肉丰腴油润干香,馅料甜嫩。

 体形细长,嘴巴尖细,背上长有倒刺的辣槌(学名刺鳅),劏好斩寸段,油盐都不用放,小火烧锅煎至两面焦黄,一碗切细的子姜丝、蒜末、红米椒、添醋和生抽调好的味碟。挟一块辣槌,蘸一蘸味汁,在嘴里慢嚼,淡淡的醋味提高了鱼肉的鲜,浓郁的生抽增加了鱼肉的韧香。

喝着小酒,品着两种鱼的滋味,与我们平常弄鱼的风格截然不同,以往吃鱼的传统观念被完全颠覆,想不到还有这么任性调皮的做法。江边悠闲垂钓的人们,也会根据钓上来不同的鱼,做出最适合自己口味和更具特色的菜肴。

红糟,是辛勤的劳动人们在生活当中无意发现的产物。据老辈人说,早在三、四十年代,人们在平时的赶集、婚嫁及走亲访友中,从象州妙皇(原为庙王,属武宣管辖,后于民国划归象州),经禄峰界首一带传过来,并被本地人接受。而最早大量制作红糟进行市场买卖的,就是二塘光山。

利用红糟腌制的红糟酸,武宣人和周边县市的吃货们早已熟知。独特的制作方法及殷红的色道,给人极大的视觉诱惑和味蕾冲击,其味妙不可言。红糟大肠、红糟猪肚、红糟鱼等红糟菜品,更是采用红糟烹饪出的许多经典菜中的代表。

与之相媲美的黄茆白糟酸,也毫不逊色。糯米经过浸泡,蒸煮后晾凉,撒上酒饼拌匀,用筷子在糯米饭中间挖个孔,以方便透气。拿较厚实的毯子或棉被包裹起来,根据天气情况捂上三、两天即为甜酒。大肉芥菜洗净晾晒掉部份水份,切宽段加盐揉搓和甜酒码在瓦坛内,一坛好的白糟酸成功与否大多取决于甜酒做的品质。抓碗白糟酸,加辣椒碎、蒜茸调味一拌,酸甜中透出甜糟的醇香,又酸又辣,而绿绿的芥菜、红红的米椒加上白色的糟粒又相映成趣,舀碗白粥送白糟酸,吃得你直打饱嗝。孤陋寡闻的我,到现在还没有发现白糟酸炒就的成品菜,遗憾!
 毫不起眼的芋檬,汁液微毒,沾在皮肤会有痕痒。黄茆上额村的成哥,对芋檬却情有独钟。一株芋檬剥去表皮切段,用盐抛一下挤干水份备用。蚂拐去头爪斩块用盐、生抽、姜酒腌,炒锅烧热油爆香蒜粒,芋檬与蚂拐一同下锅大火翻炒,配上青红椒出锅。清香扑鼻,椒红青绿,煞是好看。芋檬与蚂拐相互衬托,二者之间融合在一起,更显汤汁清鲜,肉香浓郁,芋檬嫩爽。而腌制的芋檬酸与禾花鱼或鸭子,同样可以碰撞出一片火花。

 饮食,自古以来众口难调,咸酸苦辣甜,南北菜系各有所需各有所长,就象有人喜欢吃粥捞汤一样。

 天然美味的不同食材,在每个不同的烹饪者手中,都有着自已的天地,都有着自已的故事。而民间的高人们,都能就地取用食材进行搭配,在他们手中把食材本身的原始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。


文章来源:视觉武宣   作者:蒋耀明  文兴视觉签约作者

 

      蒋  耀  明     

蒋耀明,网名艇仔粥,武宣视觉艺术联盟成员,原武宣互动论坛、桂影网元老,尊称艇哥。

       自画像:武宣老街长大一痞子,喜欢武宣本土历史文化、美食烹饪,对大藤峡流域甚为了解,自找到组织后变成自夸的文艺老货。喜欢找人吹吹牛谈谈天,好喝二两的癫人我总能找到许多有共同爱好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