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十月初八——以武宣桐岭镇大覃村为例
每年的老历十月初八,就是桐岭镇大覃村人过的自来水节。到了这一天,家家户户杀鸡杀鸭,备上美酒,广邀朋友,大吃海喝,宾主畅欢,不醉不散。
这个节日源于1996年的该村的自来水开通日。在这个特别温暖的日子里,遭受旱灾“渴”了几代人的2000多大覃村农民都喝上了洁净甘甜的自来水。为此,家家户户贴起大红对联,燃起烟花爆竹。为了感谢党委、政府的关怀,村民们自发规定,每年的十月初八为村里的“自来水节”,大家用最纯朴的方式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。
二、七月十三——以武宣金榜村为例
金榜村位于双髻山脚,因金龙庙成名。和其他的村一样,“七月十三”是这个村的一个大节。未进村就可看见金龙山半山腰的金龙庙,庙前石缝树根随处可见悄悄渗出的泉水,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和着节日与大自然欢歌。
相传宋朝时波斗村的谢洪、谢泽俩兄弟经常到这金龙山披霞吟诗苦读。宣和三年(1121年)赴京赶考时文思泉涌。双双考得进士,被朝廷赐为“谢家双凤”。同录进士的还有台村的陈仁、陈旭俩兄弟。事后乡里人在他们流连读书的“龙脉”找到一枚铜钱和一根银针,那根银针正正插在铜钱方孔中。因山水吉祥,前人功勋远扬。加上金榜题名出双凤,山形酷似金龙蜿蜒,该山就叫金龙山,山脚的村子就称金榜村。
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是全村人在金龙庙供奉金龙爷的日子。据说,金龙爷本姓谢,是宋朝谢太后之弟,因抗击外来侵略者屡立战功被封为金龙大将军。大将军驻扎在武宣与桂平、金秀三县的交界处,与壮、汉、瑶、苗等民族和睦相处,深得各族民心。七月十三日,在旅途中死于当时通往金秀的山路即现在的金龙庙处。当地土民为了纪念谢将军的功德在山腰建了金龙庙刻碑以诏后人,并且年年在这一天朝拜。因金龙大将军属回族人不吃猪肉,所以祭祀日子奉牛不奉猪。
七月十二这天,十多个壮年小伙提早上到金龙庙宰杀黄牛。因金龙大将军祖籍是北方,因此杀黄牛有纪念的意义,并且宰杀的黄牛还要是犝牛。次早钟声过后,一拨一拨的远近香客就开始抢道上山。进得庙来,少不了迎神跪拜,弯腰斟酒祭庙神。一时香雾缭绕,祈福声沸沸扬扬。香毕,每个人手里少了香烛,多了一袋袋香气扑鼻的社肉(牛肉)。由头、脚、内脏全牛一锅煮熟,味道鲜美,且有一种异香。这400多份社肉(部分是亲戚朋友搭注的)每一份都经过称重,社肉分到大家手上,垂涎欲滴的小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,大人们则离开香客如流的庙宇,直奔家里与宾客共享美食。
三、六月初六——以武宣灵湖村为例
六月初六的前身是“禾苗节”。每到这一天,灵湖村就会自发组成一支民俗队伍,在大操坪敲起锣鼓,舞起稻草龙。人员到齐后,就上下舞起草龙浩浩荡荡地朝着各家各户顺序游去。首家必是村里有头有脸的名望大户,进得家门来,这家就会燃鞭炮迎接。稻草龙向主房大厅三拜后再反方向拜三下,然后给屋主送上一包白灿灿的大米,家主将事先捉到的菜虫、螟虫等害虫拿出一包丢给稻草龙践踏。意思是捉虫消灾,田地里的所有害虫不再危害庄稼了。
稻草龙离开后,农家会在灶台,田间地头,庭院里焚香祭祀,祈求五谷丰登。有的也会取宰杀的家禽鲜血喷在草纸上用石块压在田头地角,备酒烛香等祭品,祈求田神确保丰收,俗称“祭田神”。民俗队伍在每家每户游完后,大家依次涌入祖宗祠堂、灵湖东面的灵台寺和下面的水月庵,给佛像呈祭果、杀鸡鸭、宰牛羊、行大礼、祭先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