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宣民俗

武宣的基本概况 

武宣县,又称仙城,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,位于广西中部,东临桂平市,南靠贵港市港北区,西接来宾兴宾区,北连象州县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武宣县历史悠久,西汉元鼎六年(公元前111年)置中留县,是武宣置县之始,迄今已有2125年历史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称武仙县,县治所在地又称“仙城”,明宣德六年(1431年)改称武宣县并沿用至今。武宣是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的故乡,是中国观赏石之乡。全县总面积1739.45平方公里,辖7镇3乡,142个村民委、6个社区,总人口44.35万人,其中农业人口39.74万人。

武宣特色民俗

 (一)壮族师公戏

 壮族师公戏,是由师公跳神发展而成,武宣壮人称之为“唱师”、“跳麽”、“唱诗”、“跳神”等称谓,1987年后正式称为“壮师剧”,并列为壮族七大剧种中的第二大剧种。武宣县原有15个传统师公班(通挽4个,东乡3个,禄新3个,桐岭2个,二塘2个,三里1个),壮族巫觋歌舞于明代受梅山道教的影响,到了1872至1874年间在贵县鹤山村一带形成了早期的师公戏,流传至武宣发展壮大后最为盛行,可算是完整的壮师剧了。  从明正统10年(1445年)发迹至今,已有560年历史。在武宣几乎有壮族集居的村庄,都有戏班或成员,他们用壮语演唱,演员穿长袍,头戴文武官员秀才举人帽,伴有舞蹈,或唱或跳,用峰鼓和铜锣管弦伴奏,把唱、做、念、奏融为一体,编演反映群众生产、生活斗争实践的戏目,歌颂真、善、美,深受群众喜爱,每逢佳节喜庆时,都喜欢开展此项文艺活动。1983年通挽镇演出的《新花》、《心灵》戏目,曾参加地区、自治区调演,2002年8月通挽镇获自治区文化厅授予为“广西壮师戏之乡”的荣誉称号。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二)竹马舞

竹马舞指用竹子编成马的形象,外糊红白纸,表演者戴着纸马边舞边唱。武宣县的竹马舞,以禄新、思灵乡流传最盛。据老艺人说,相传远古时候有兄弟三人,老大法名三清、老二法名三宝、老三法名三元,后人称他们为三师。他们兄弟三人专做师公、道公为业,其法术高超,善驱魔赶鬼、迎神纳福、消灾除病。他们三人自创本家派系后,便广招门徒,授予各种法术、唱腔舞蹈,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。竹马舞,一般是在丧事或人病了请去为死者、病人超度亡灵,迎神驱魔、消灾除病。后来,演变发展到从师公舞中脱颖而出的师公戏后,竹马舞便成了师公戏的附属品----每演师公戏前必先跳一段竹马舞,然后才演唱师公戏的正文。

 

(三)彩蝶舞

彩蝶舞是壮族娱乐舞蹈的一种,即用丝绸结成精致美丽的两个蝴蝶,两个姑娘手执花蓝作前导,边舞边唱人们幻想的故事情节。相传光绪年间,武宣大覃村有一个财主,膝下有一单生女芳梅,爱如掌上明珠,欲寻觅一个门当户对的乘龙快婿。这一消息不径而飞,欲求婚者络绎不绝;无奈女儿生性刚烈,竟闭门不见。村里有一男子叫阿成,生得浓眉大眼,身强力壮,甚是英俊,自幼随父在财主家打扫花园,与芳梅朝夕相见,天长日久,产生了爱慕之情。财主知道后,老羞成怒,大骂女儿大逆不孝,生性下贱,千方百计阻挠他们相爱。阿成和芳梅为了追求婚姻自由的幸福生活,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,双双出逃。财主则勾结官府到处派兵捕缉,最后追到凤凰山。阿成和芳梅深知这次若被追抓回去,生死难定,毅然相抱投崖自尽,死后便化为一对彩蝶双双飞向远方。后人为了纪念颂扬他俩敢于反抗封建礼教,冲破旧习俗,为追求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,便编出了这个彩蝶舞,以传后代。

(四)龙鱼舞

龙鱼舞指用各种材料结成龙鱼身的龙鱼,一位孩童手执珍珠作前导,边舞边唱某一故事情节。据老艺人说,此舞约一百年前----前清时传入我县桐岭仁和村,后发展到大覃、塘莲等附近方圆几十里皆盛行。每逢喜庆丰收,欢度春节便表演此舞,以赞太平盛世,国泰民安。“龙鱼舞”的龙鱼即是龙头鱼身。相传商周时,朝中有一个阁臣姜子牙,因不满商纣王的荒淫、残暴、残害忠良;上谏陈述,返遭迫害,逃出京城。闻说西岐(今西部)周文王为明圣之君,便到西岐境内一溪边隐居垂钓自尝,静候良机。一天,巧遇青年樵夫武告,通过交谈,武告方知姜子牙“非为钓鱼,意在钓王候”。随后,武告便把姜子牙的才干和他那刚正不阿,不为荣华富贵所动的品质,传到文王耳里。不久,文王即封其为宰相。姜子牙上任后,重修朝纲,制定许多利民措施,使西岐天下太平,最后统一了中国。后民间艺人为了歌颂周文王的功德及姜子牙“宁可直中取,决不屈(曲)中求”的品质,便以这节故事编出了“龙鱼舞”,以激励后人世间。

    (五)翡翠舞

翡翠舞指用竹片或铁丝结成翡翠鸟骨架,再用绿色毛线装饰形似翡翠鸟,表演该鸟平时的生活活动,形象很逼真。据老艺人说,200多年前,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讧,造成兵战连年,加上旱涝灾害接踵而来,致使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。这时,一种祈求安宁、自由生活的愿望成了壮族人民的强烈愿望。但是,壮族人民是一个具有惊人聪明才智的民族,他们明知这一愿望在封建统治下,是不可能实现的。然而追求心灵上的自慰与精神上的自娱,并通过其他形式反映出来是可行的。于是民间艺人在劳动生产与生活中,发觉了一种禽鸟动物——翡翠鸟。不但羽毛色彩鲜艳,美丽无比;且性格温驯、善良、不欺异性、勤劳自食,恰与本民族的属性相合;便摸拟翡翠鸟活泼、灵巧的动作特征:它的美丽形态,它的勤劳自食,向往自由、美好的信念。借以体现壮族人民的勤劳、正直、善良的民族特征,激发壮族人民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强烈欲望。

    (六)明灯舞

明灯舞指表演者的左右手各拿沾了油的纸条燃上火,四至五人围成一个圆圈,为叙述一件事边舞边唱。相传两千多年前,有位梅山师傅具有起死回生的惊人法术,周朝中一大臣向皇上推荐了两位引光童子前往梅山投师学艺。到梅山后,这两位引光童子经过勤学苦练,炼就了一身技艺;几年后学成下山,替师行道。利用“明灯”和学来的法术,四处为群众降魔除妖、驱赶黑暗,带来光明。村上的人死了,他们也去为死者超度亡灵,消灾除邪,迎神纳福。反映了壮族人民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、压迫下向往自由、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。